成语解释:犹明公正气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16回:“温柔安静,差不多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他,才摆酒请客的费事,明堂正道的给他做了屋里人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枉:违背;道:正道;事:侍奉。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。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微子》:“柳下惠为士师,三黜。人曰:‘子未可以去乎?’曰:‘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?’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佛教语,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。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。
成语出处:《药师经》:“又信世间邪魔外道、妖孽之师,妄说祸福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坦:平而宽广。直而平坦的大道。比喻方向正确,前途光明的道路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6回:“总之,再不走荆棘,这边就是茂林修竹;再不踏确荦,这边便是正道坦途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公道:公正的道理;自:自然。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。
成语出处:陆士谔《续孽海花》第60回:“骑在马上,自言自语道:‘公道自在人心,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。’”
详细解释
gōng dào zǒng zài rén xīn 成语解释:公道:公正的道理。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。
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120回:“人家听了,也只有再三劝慰;说什么公道总在人心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乐守正道而安于天命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鲍照《园葵赋》:“荡然任心,乐道安命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《公羊传 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戎将侵曹,曹羁谏曰:‘戎众以无义,君请勿自敌也。’曹伯曰:‘不可。’三谏不从,遂去之,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。”何休注引孔子曰:“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,此之谓也。”后以“三谏之义”指事君之正道。
成语出处:《公羊传·庄公二十四年》:“戎将侵曹,曹羁谏曰:‘戎众以无义,君请勿自敌也。’曹伯曰:‘不可。’三谏不从,遂去之,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。”何休注引孔子曰:“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,不可则止,此之谓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见“明公正气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31回:“明公正道,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,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。也用在不好的一面,意思是指摘别人,却正指摘了自己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宪问》:“子曰:‘君子有道者三,我无能焉;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,勇者不惧。’子贡曰:‘夫子自道也。’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古以朱为正色,紫为杂色。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。比喻邪道取代正道。
成语出处:《论语 阳货》:“子曰:恶紫之夺朱也。”《孟子注疏 赵岐 题辞》:“正涂壅底,仁义荒怠,佞伪驰骋,红紫乱朱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坚守正道,安于贫穷。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。
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王及善等人传赞》:“守道安贫,坏远当仁。”
详细解释
jūn zǐ ài cái,qǔ zhī yǒu dào 成语解释:君子:有才德的人。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,不要不义之财。
成语出处:高阳《胡雪岩全传·平步青云》上册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,该当你老夫子的,自然当仁不让。”
详细解释
làng zǐ huí tóu jīn bù huàn 成语解释: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。
成语出处:张恨水《八十一梦·第32梦》:“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矫邪:纠正邪恶、邪念;归正:归于正路。改正错误,走上正道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 吕光等载记论》:“向使矫邪归正,革伪为忠,……则燕秦之地可定,桓文之功可立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指抛弃邪行,归向正道。
成语出处:清 钮琇《觚剩 舒氏义烈》:“今公已弃邪归正,承袭王封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形容为人、做事坚守正道而不屈从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刘向传》:“君子独处守正,不桡众枉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禄:薪俸;宠:宠爱。保住俸禄职位巩固宠信。指大臣不行正道。
成语出处:宋·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·本朝杂记》:“世称太学聚天下士,既知道理,又无持禄固宠之累,故其品藻人物,皆合公议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扶助正道,除去邪恶。
成语出处:汉·蔡邕《对诏问灾异》:“圣意勤勤,欲清流荡浊,扶正黜邪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横行:不循正道而行;奡:夏代寒浞之子,相传是个大力士;桀:夏桀,暴君。像奡和桀那样横行无道。
成语出处:清·洪昇《长生殿·侦报》:“一任他横行奡桀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谓抛弃邪行,归向正道。
成语出处:三国·蜀·诸葛亮《为后帝伐魏诏》:“有能弃邪从正、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者,国有常典,封宠大小,各有品限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坚守正道,不屈从。
成语出处:《周书·王罴传》:“罴轻侮权势,守正不回,皆此英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守:保持;移:改变。坚守正道而不改变。
成语出处:晋·常璩《华阳国志·后贤志》:“前衡阳内史杨君,忠肃贞固,守正不移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谓人有知耻之心,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。
成语出处: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为政》: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异政:不同的政教;殊俗:不同的风俗。指偏离正道的正教会风俗。
成语出处:《诗经》大序:“至于王道衰,礼义废,政教失,国异政,家殊俗,而变风变雅作矣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革除错误,回到正道上。
成语出处: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勖学》:“荡汰积埃,革邪反正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,使社会安定有秩序。
成语出处:《荀子·性恶》:“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者,正理平治也;所谓恶者,偏险悖乱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曜:光明。改除邪恶归依正道。亦作“归邪反正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林则徐《祭海神文》:“归邪转曜,不烦一矢之加;飞蛊全收,已倍万箱之贮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做学问不入正道,行为奸邪不正。
成语出处:宋·陆九渊《与张辅之书》:“古之所谓曲学诐行者,不必淫邪放僻,显显狼狈,如流俗人不肖子者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伤:妨害;大雅:雅正;正道。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。
成语出处:清 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25回:“像这种当个顽意儿,不必问他真的假的,倒也无伤大雅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。意在使人警戒,但结果却适得其反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扬雄以为靡丽之赋,劝百风一,犹驰骋郑卫之声,曲终而奏雅,不已亏乎?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根据正道立身行事。
成语出处:晋·皇甫谧《高士传·许由》:“许由,字武仲,阳城槐里人也。为人据义履方,邪席不坐,邪膳不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背逆天意正道。
成语出处:《周书·齐炀王宪传》:“直若逆天犯顺,此则自取灭亡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。意在使人警戒,但结果却适得其反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扬雄以为靡丽之赋,劝百而讽一,犹驰骋郑卫之声,曲终而奏雅,不已亏乎?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经:正道,原则;权:权宜,变通。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、不固执。
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唐史演义》第52回:“若殿下只知守经,不知达权,将来人心失望,不可复言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走路不遵循正道。比喻做事为学走捷径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郑·列御寇《列子·说符》:“譬之出不由门,行不从径也,以是求利,不亦难乎?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淫:浮华;流说:指不合正道的邪说。浮华的学问,不合正道的邪说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卫·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知度》:“至治之世,其民不好空言虚辞、淫学流说。”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