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解释:意气:意志;气概;扬扬:得意昂扬的样子。形容十分得意或气概高昂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管晏列传》:“拥大盖,策驷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犹意气风发。形容精神振奋,气概豪迈。
成语出处:清·韩邦庆《海上花列传》第30回:“小柳儿唱得声情激越,意气飞扬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原指周初《武》乐的舞蹈动作。手足发扬,蹈地而猛烈,象征太公望辅助武王伐纣时勇往直前的意志。后比喻精神奋发,意气昂扬。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乐记》:“发扬蹈厉,大(太)公之志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十分得意的样子。语本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为齐相,出,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。其夫为相御,拥大盖,策驷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
成语出处:语出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:“晏子为齐相,出,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。其夫为相御,拥大盖,策驷马,意气扬扬,甚自得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见“意气扬扬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石玉昆《小五义》第85回:“见其夫为晏子赶车,拥盖策马,意气洋洋,甚自得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发:奋发;振作;扬:昂扬;蹈:跳、踏;厉:猛烈;有力。形容精神饱满蓬勃;意气风发昂扬。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乐记》:“发扬蹈厉,大(太)公之志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发:奋发,振作;扬:昂扬;蹈:跳、踏。后比喻精神奋发,意气风发昂扬。
成语出处:明·唐顺之《寄赵浚谷》:“至若老吕,以鹰扬称,以发扬蹈励称,未免露出将才气象,此老吕不及老伊处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激扬:振奋昂扬。精神振奋,意气昂扬。形容情绪、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。
成语出处:《周书·韦孝宽传》:“孝宽慷慨激扬,略无顾意,士卒莫不激励,人有死难之心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精神振奋,意气昂扬。
成语出处:清·李渔《蜃中楼·义举》:“大丈夫见义即为,还拣甚么日子,叫左右带马过来,我神飞气扬,这叫做当仁见义无谦让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。
成语出处:明·孙仁孺《东郭记·与之大夫》:“吐气扬眉,青云激励,却怜小友尚穷乏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仰首:仰起头来;伸眉:舒展眉头。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乃欲仰首伸眉,论列是非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走路时脚抬得很高;神气十足。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桓公十三年》:“莫敖必败,举趾高,心不固矣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伸:扬。抬头扬眉。形容意气昂扬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乃欲仰首伸眉,论列是非,不亦轻朝廷,羞当世之士耶!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信,通“伸”。昂首伸眉。形容意气昂扬,不随波逐流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 司马迁传》:“今已专职形为埽除之隶,在阘茸之中,乃欲卬首信眉,论列是非,不亦轻朝廷,羞当世之士邪!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奋发有为,意气昂扬。语本唐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议论证据今古,出入经史百子,踔厉风发,率常屈其座人。”
成语出处:语出唐·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议论证据今古,出入经史百子,踔厉风发,率常屈其座人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慷慨:意气昂扬。勇敢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。
成语出处:明 朱鼎《玉镜台记 王敦反》:“大丈夫当慷慨赴义,何用悲为!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淋漓:充盛;畅快。形容说话、写文章意气昂扬;言辞畅快。
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五代史演义》第六回:“先颁发一篇檄文,说得堂堂正正,慷慨淋漓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扬眉:扬起眉头;吐气:吐出怨气、闷气。形容摆脱压抑心情后的高兴;得意的神情。
成语出处:唐 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:“何惜阶前盈尺之地,不使白扬眉吐气,激昂青云耶?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慷慨:充满正气;情绪激动。激昂:振奋昂扬。形容精神振奋;意气昂扬。
成语出处:唐 柳宗元《柳先生集 卷三十六 上权德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》:“今将慷慨激昂,奋攘布衣,纵谈作者之筵,曳裾名卿之门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发:奋发,振作;蹈:跳、踏;厉:猛烈,有力。后比喻精神奋发,意气风发昂扬。
成语出处:邹韬奋《萍踪寄语》:“总以为社会大众谋幸福为第一义;发奋蹈厉,艰苦备尝,为的是这件事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慷慨:意气激昂;情绪激动;陈:述说。意气昂扬;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见解。也作“慷慨陈义”。
成语出处:宋 陆九渊《荆国文公祠堂记》:“则畴昔从容问学,慷慨陈义,而诸君子之所深与者也。”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