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解释:①改变门第出身,提高社会地位。②比喻另择新主,另找依靠。
成语出处:宋·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第四六出:“一意要读诗书,一身望改换门闾。”元·高明《琵琶记》第四出:“[外怒介]畜生,我教你去赴选,也只是要改换门闾,光显祖宗,你却七推八阻,有许多说话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门楣:门框上的横木。改变门第出身,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。
成语出处:明 宋应星《风俗议》:“为士者,日思居官清要,而畎亩庶人,日督其稚顽子弟儒冠儒服,梦想科第,改换门楣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谓支撑门户,光耀门第。
成语出处:《红楼梦》第八八回:“这也不枉你大哥哥死了,你大嫂子拉扯他一场!日后也替你大哥哥顶门壮户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旧指将帅门第也出将帅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孟尝君列传》:“文闻将门必有将,相门必有相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书香: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。指世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。
成语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40回:“如今眼看书香门第是接下去了,衣饭生涯是靠得住了,他那个儿子只按部就班的也就作到公卿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祚:福;寒:寒微之家。指贫贱低微的门第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“纵然生于薄祚寒门,甚至为奇优,为名娼,亦断不至为走卒健仆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见“书香门第”。
成语出处:沙汀《祖父的故事·老太婆》:“[丈夫]是个所谓书香门户子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始定国父于公,其闾门坏,父老方共治之。于公谓曰:‘少高大闾门,令容驷马高盖车。我治狱多阴德,未尝有所冤,子孙必有兴者。’至定国为丞相,永为御史大夫,封侯传世云。”后以“驷马高门”谓门第显赫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:“始定国父于公,其闾门坏,父老方共治之。于公谓曰:‘少高大闾门,令容驷马高盖车。我治狱多阴德,未尝有所冤,子孙必有兴者。’至定国为丞相,永为御史大夫,封侯传世云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指世家望族。
成语出处:清·陈维菘《渡江云·扬州感旧》词:“风流推宋玉,更有乌衣门第旧琅琊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簪缨:簪和缨,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。借指官宦。指显贵人家。
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一回:“这安老爷家,通共算起来,内外上下,也有二三十口人,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,钟鼎人家,却倒过得亲亲热热,安安静静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同“书香门第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十六回:“原来是个仕宦书香人家,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样明理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同“书香门第”。
成语出处:高云览《小城春秋》第十三章:“刘眉尽管把鼻子都气歪了,也还是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度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充闾:光大门楣;庆:喜庆。能使门第光大的喜庆事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贾充传》:“贾充,字公闾,平阳襄陵人也。父逵魏豫州刺史、阳里亭侯。逵晚始生充,言后当有充闾之庆,故以为名字焉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谓显耀门第,传扬名声。
成语出处:元·郑光祖《梅香》第一折:“使小姐振厥家声,又何须悬头刺股,积雪囊萤,那里也齐家治国,显姓扬名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指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,不敢高攀
成语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桓公六年》:“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,大子忽辞。人问其故,大子曰:‘人各有耦,齐大,非吾耦也。’”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