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解释:逆臣:叛乱之臣;贼子:忤逆之子。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 王导传》:“逆臣贼子,何世无之?岂意今者近出臣族!” 唐 陈子昂《请措刑科》:逆臣贼子,顿伏严诛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。
成语出处:《敦煌变文 降魔变文》:“唯有逆臣贼子,欲谋王之国政,怀邪抱佞,不谨风谣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被疏远、孤立的臣子与失宠的庶子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二○回:“虽然事有前定,无可奈何,但孽子孤臣,义夫节妇,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委得的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古代君主面南而北,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,指臣服于人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》:“君王宜郊迎,北面称臣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主:君主。君主蒙受耻辱,臣子只有以死报之。
成语出处:宋·张孝祥《代诸父祭伯父文》:“忠愤激发,肝胆轮囷,主辱臣死,臣敢爱身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唱:歌唱,吟咏;和:应和。形容臣子紧紧遵循君主的旨意办事。
成语出处:《晏子外编》:“君唱臣和,教之隆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。
成语出处:宋·魏了翁《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》:“臣窃念主忧臣辱,义不得辞,跼蹐受命,退而差辟官吏、条列事目、调遣将士,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,靡微不周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不臣:不守臣子的本分,封建社会中不忠君。意指不忠君的思想。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。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37卷:“只说是他自己做的,中怀不臣之心,妄言污蔑妃后,要坐他族灭之罪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指忠义刚烈的臣子。
成语出处:《隋书·李文博传》:“每读书至治乱得失、忠臣烈士,未尝不反复吟玩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比喻臣子眷恋君上。
成语出处:唐 刘禹锡《苏州谢上表》:“江海远地,孤危小臣。虽雨露之恩,幽遐必被;而犬马之恋,亲近为荣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斩:杀头;奏:臣子向皇帝陈述或请示报告事情。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;然后再报告帝王。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;造成既成事实;然后再向上级报告。
成语出处:《新五代史 梁臣传 朱珍》:“珍偏将张仁遇白珍曰:‘军中有犯令者,请先斩而后白。’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犬马: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替主子奔走的犬马;以表示忠诚。比喻心甘情愿受人驱使;为人效劳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 段灼传》:“愿陛下思子方之仁,念犬马之劳,思帷盖之报,发仁惠之诏,广开养老之制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,然后再报告帝王。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,造成既成事实,然后再向上级报告。
成语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十探子》第三折:“今奉圣人的命,敕赐势剑金牌,教小官便宜行事,先斩后闻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婴:通“撄”,触犯。触犯龙的逆鳞就会被杀。比喻臣子进谏而招祸。
成语出处:战国·韩·韩非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若有婴之者,则必杀人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篡:夺取,特指臣子夺取君位。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。
成语出处:元·尚仲贤《三夺槊》第四折:“那凶玩很劣,奸滑侥幸,则待篡位夺权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得君:臣子获得君主的信任;行:实行。有才学的人能得到贤明君主信任推行他的政治主张。
成语出处:朱自清《论不满现状》:“真能得君行道,当然要多多少少改变那自己不满别人也不满的现状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腹心:心腹,比喻左右亲信;股肱:比喻帝王身边的得力臣子。形容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元帝纪》:“王敦、王导、周颐、刁协并为腹心股肱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比喻臣子各忠于自己的君主。
成语出处: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齐策六》:“跖之狗吠尧,非贵跖而践尧也,狗固吠非其主也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元老:资格最老,声望最高的老臣。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。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章帝纪》:“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,为国元老。”
详细解释
成语解释: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,号望帝,为蜀治水有功,后禅位臣子,退隐西山,死后化为杜鹃鸟,啼声凄切。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。
成语出处: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:“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,也不见得湛湛清天。我不要半星血红尘洒,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。等他四下里皆瞧见,这就是咱苌弘化碧,望帝啼鹃。”
详细解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