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接受的成语

共 82 个成语

男女授不亲

nán nǚ shòu shòu bù qīn

成语解释:授:给予;受:接受;亲:亲自接触。封建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、言谈或授受物件,限制男女交往

成语出处:战国·邹·孟轲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男女授受不亲,礼也。”

详细解释

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

jiàng zài jūn,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

成语解释:将:将领;受:接受。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,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。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臣既已受命为将,将在军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

详细解释

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

jiàng zài wài,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

成语解释:将:将领;受:接受。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,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。

成语出处:春秋·齐·孙武《孙子兵法·变篇》:“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”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103回:“岂不闻:‘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。’”

详细解释

辞多

cí duō shòu shǎo

成语解释:辞:推辞掉。受:接受。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。

成语出处:《周书 裴文举传》:“宪矜其贫窭,每欲资给之。文举恒自谦逊,辞多受少。

详细解释

论功

lùn gōng shòu shǎng

成语解释:评定功劳,接受赏赐。

成语出处:宋·王禹偁《刻石为丘行恭赞序》:“奋匹夫之命,轻若鸿毛,救万乘之尊,急于虎口,论功受赏,我无愧焉。”

详细解释

之无愧

shòu zhī wú kuì

成语解释:受:接受,得到。得到某种奖励或荣誉没有什么可惭愧的。

成语出处:玛拉沁夫《茫茫的草原》第四卷:“这些钱是自己豁出老命赚来的,万般辛苦,受之无愧。”

详细解释

之有愧

shòu zhī yǒu kuì

成语解释:受:接受,得到。得到某种奖励或荣誉感到惭愧。

成语出处: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七回:“又买礼来,使老身却之不恭,受之有愧。”

详细解释

分文不

fēn wén bù shòu

成语解释:分:指银子计量的最小单位;文:指制钱的最小单位。一个钱也不接受。比喻不计报酬。

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13回:“供了素斋,又具白银一两为谢。三藏分文不受。”

详细解释

临危

lín wēi shòu mìng

成语解释: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。

成语出处:三国 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”

详细解释

不亲

shòu shòu bù qīn

成语解释:授:给予;受:接受。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。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。

成语出处: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淳于髡曰:‘男女授受不亲,神情民?’孟子曰:‘礼也。’”

详细解释

虚己

xū jǐ shòu rén

成语解释: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。

成语出处: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二卷:“君子盛德而卑,虚己以受人。”

详细解释

虚己以听

xū jǐ yǐ tīng

成语解释:形容接受意见的态度诚恳。

成语出处:汉·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二卷:“君子盛德而卑,虚己以受人。”

详细解释

奉行

xìn shòu fèng xíng

成语解释:信:信仰;奉:执行。接受教诲,虔敬奉行。比喻坚信不移,奉行不悖。

成语出处:《仁王经·末》:“一切大众闻佛所说,皆大欢喜,信受奉行。”

详细解释

揽权纳贿

lǎn quán nà huì

成语解释:揽:把持。纳:接纳。把持权势,并接受贿赂。

成语出处:清·无名氏《官场维新记》第六回:“到了湖北,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。”

详细解释

纳士招贤

nà shì zhāo xián

成语解释:招:招收;贤:有德有才的人;纳:接受;士:指读书人。招收贤士,接纳书生。指网罗人才。
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 燕策一》:“燕昭王即位,卑身厚币以招贤者。”元 马致远《陈抟高卧》第二折:“早则是泽及黎民,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,币帛降玄纁。”

详细解释

招贤纳士

zhāo xián nà shì

成语解释:招:招收;贤:有德有才的人;纳:接受;士:指读书人。招收贤士,接纳书生。指网罗人才。
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燕策一》:“燕昭王即位,卑身厚币以招贤者。”元·马致远《陈抟高卧》第二折:“早则是泽及黎民,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,币帛降玄纁。”

详细解释

奉令承教

fèng lìng chéng jiào

成语解释:奉:遵从;承:接受。遵从命令,接受指教。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、意图去办事。

成语出处:战国 乐毅《报燕惠王书》:“臣自以为奉令承教,可以幸无罪矣,故受命而不辞。”

详细解释

奉命承教

fèng mìng chéng jiào

成语解释:奉:敬受;承教:接受教诲。指奉行命令,接受教诲。
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燕策》:“臣自以为奉命承教,可以幸无罪矣,故受命而不辞。”

详细解释

敢不承命

gǎn bù chéng mìng

成语解释:敢:反语,“怎敢”、“不敢”之意;承:接受。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?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?

成语出处: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吾君子顺先典,贶某重礼,某不敢辞,敢不承命。”

详细解释

计劳纳封

jì láo nà fēng

成语解释:计:计算;劳:功劳;纳:接受;封:封赏。指按功劳大小接受封赏。
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庾亮传》:“此之厚幸,可谓弘矣,岂复得计劳纳封,受赏司勋哉!”

详细解释

却之不恭

què zhī bù gōng

成语解释:却:推辞;谢绝。指对别人的邀请、赠与等;如果拒绝接受;就显得不恭敬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下》:“‘却之却之为不恭’,何哉?”

详细解释

以水投石

yǐ shuǐ tóu shí

成语解释:比喻意见相左,不能为对方所接受。

成语出处:三国·魏·李康《运命论》:“其言也。如以水投石,莫之受也。”

详细解释

应天从民

yìng tiān cóng mín

成语解释:应:接受。适应天命,顺从人心。

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·谢腀传》:“陛下受命,应天从民。”

详细解释

钟离委珠

zhōng lí wěi zhū

成语解释:钟离:汉钟离意,曾任尚书之官;委珠:抛弃珍珠。指钟离意拒绝接受不正当的财物。比喻不受赃,拒收不义之财。
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钟离意传》:“征还伏法,以资物簿入大司农,诏班赐群臣。意得珠矶,悉以委地而不拜赐。帝怪而问其故……”

详细解释

按兵不动

àn bīng bù dòng

成语解释:按:止住。控制住军队;暂不行动;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。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。

成语出处: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召类》:“赵简子将袭卫,使史默往睹之。期以一月,六月而后反……赵简子按兵而不动。”

详细解释

抱残守阙

bào cán shǒu què

成语解释: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。形容思想保守,不接受新事物。②谓笃守古学古道。③喻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坚持着做。

成语出处:清 江藩《汉学师承记 顾炎武》:“二君以瑰异之质,负经世之才……岂若抱残守阙之俗儒,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?”阙,一本作“缺”。

详细解释

闭关自守

bì guān zì shǒu

成语解释:守:防守。封闭关口;并加以防守;不跟外界往来。也比喻因循守旧;不接受外界事物的影响。
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王莽传》:“闭门自守,又坐邻伍铸钱挟铜,奸吏因以愁民。”

详细解释

半推半就

bàn tuī bàn jiù

成语解释:推:推辞;就:靠拢;接受。一面推辞;一面接受。形容表面推辞;但内心愿意接受;假意拒绝的样子。

成语出处:元 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一折:“半推半就,又惊又爱,檀口揾香腮。”

详细解释

不屑一顾

bù xiè yī gù

成语解释:不屑:认为不值得;不愿意做或不愿意接受;一顾:看一下。不值得一看。指对某些事物或人看不起。

成语出处:明 方孝儒《送吏部外郎龚彦佐序》:“夫禄之以天下而系马千驷,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,而伊尹不屑一顾视焉。”

详细解释

初出茅庐

chū chū máo lú

成语解释:茅庐:草屋。原意指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;接受邀请;就任军师;首战用计火烧博望坡;大败曹兵;立下了战功。后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;缺乏经验。

成语出处:明 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9回:“博望相持用火攻,指挥如意笑谈中,直须惊破曹公胆,初出茅庐第一功。”

详细解释

超乎寻常

chāo hū xún cháng

成语解释:在合理或可以接受的限度以外,极不公平、极粗鲁或极不正义。

成语出处:孙力《都市风流》第五章:“张义民以超乎寻常的忍耐力来对待这场决定他命运、前途的恋爱。”

详细解释

从谏如流

cóng jiàn rú liú

成语解释:谏:直言规劝君主、尊长或朋友;使之改正错误。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水从高处往下流一样顺畅自然。旧指帝王乐意听取下属的批评意见。

成语出处:汉 班彪《王命论》:“见善如不及,用人如由己,从谏如顺流,趣时如响起。”

详细解释

吃里爬外

chī lǐ pá wài

成语解释:接受这一方面的好处,却为那一方面卖力。也指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告诉对方。

成语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 “立此存照”(四)》:“凡一班吃里爬外,枪口向内的狼鼠之辈,读此亦当憬然而悟矣。”

详细解释

从善如流

cóng shàn rú liú

成语解释:从:听从;善:指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;如流:像水从高处流下那么快。听从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来一样顺畅。形容乐于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八年》:“君子曰:‘从善如流,宜哉!’”

详细解释

道大莫容

dào dà mò róng

成语解释: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,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。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。

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夫子之道,至大也,故天下莫能容夫子。”

详细解释

蹈其覆辙

dǎo qì fù zhé

成语解释:蹈:踩;覆:颠倒;辙:车迹,指道路。重走别人翻车的路。比喻不接受教训,重犯别人犯过的错误。

成语出处:鲁迅《致郑振铎》:“实因鉴于自己看了翻板之《芥子园》而恨及创始之王氏兄弟,不欲自蹈其覆辙也。”

详细解释

得胜回朝

dé shèng huí cháo

成语解释:朝:朝廷;封建帝王接受朝见;处理政事的地方。打了胜仗回到朝廷报功。泛指取得胜利或完成任务后喜洋洋地回来。
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小尉迟》:“若得胜还朝,圣人自有加官赐赏哩。”

详细解释

奉命唯谨

fèng mìng wéi jǐn

成语解释:奉命:接受命令;唯:只有;谨:小心谨慎。指服从命令,小心谨慎。

成语出处:明·陶宗仪《辍耕录》卷十五:“诸官奉命唯谨。”

详细解释

刚愎自用

gāng bì zì yòng

成语解释:刚:强硬。愎:固执;任性。刚愎:倔强固执;不接受别人的意见。自用:自以为是。固执任性;自以为是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十二年》:“刚愎不仁,未肯用命。”

详细解释

格格不纳

gé gé bù nà

成语解释:谓难以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清·昭槤《啸亭杂录·诗文涩体》:“其《新唐书》好用僻字涩句,以矜其博,使人读之,胸臆间格格不纳,殊不爽朗。”

详细解释

孤行己见

gū xíng jǐ jiàn

成语解释:不接受别人的意见,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。
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论联合政府》:“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,企图孤行己见,不尊重我们的意见,但是结果都不通。”

详细解释

孤行己意

gū xíng jǐ yì

成语解释:不接受别人的意见,固执地照自己的意见行事。

成语出处:鲁迅《集外集·记“杨树达”君的袭来》:“我想,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,随随便便的青年,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。”

详细解释

红炉点雪

hóng lú diǎn xuě

成语解释: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,立即融化。比喻领悟、接受迅速,思想改变快。

成语出处:《高子遗书·会语》:“颜子克己,若红炉点雪,不必言难,天下归仁。”

详细解释

浑沦吞枣

hún lún tūn zǎo

成语解释:整个地吞下枣子。比喻笼统地接受,不加分析,食而不化。

成语出处:宋·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124卷:“今学者有几个理会得章句,也只是浑沦吞枣。”

详细解释

互为表里

hù wéi biǎo lǐ

成语解释:甲为乙的外表;乙为甲的内里;乙为甲的外表;甲为乙的内里。比喻互相依存;互相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晋 陈寿《三国志 董允传》:“陈祗代允为侍中,与黄皓互为表里。”

详细解释

军令状

jūn lìng zhuàng

成语解释: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,如不能完成任务,愿依军法受惩。泛指接受某项重大任务后写的保证书。
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八卷:“怕恩王不信,勒下军令状了去。”

详细解释

久束湿薪

jiǔ shù shī xīn

成语解释: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。喻思想保守,不易接受新事物。
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》自叙:“而彼久束湿薪之大多数人,犹或曰:‘吾秦人而子语我以越之肥瘠也。’”

详细解释

敬谢不敏

jìng xiè bù mǐn

成语解释:谢:推辞;敏:聪明。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。表示推辞的客气话。

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使士文伯谢不敏焉。”

详细解释

口耳相承

kǒu ěr xiāng chéng

成语解释:谓接受传闻。

成语出处:明·方孝孺《答王仲缙书》:“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,口耳相承,猥有所称引。”

详细解释

明推暗就

míng tuī àn jiù

成语解释:表面上推拒,暗地里接受。形容装腔作势、假意拒绝的样子。

成语出处:清 李渔《慎鸾交 债饵》:“那老婆子走来央求我,被我故意作难,说了几句明推暗就的话,少不得我前脚走到,他后脚自会赶来。”

详细解释

拈轻怕重

niān qīng pà zhòng

成语解释:拈:用手指拿东西。指接受工作时拣轻的担子挑;怕挑重担。
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,拈轻怕重,把重担子推给人家,自己挑轻的。”

详细解释

纳污藏疾

nà wū cáng jí

成语解释:纳:接受;疾:弊病,缺点。包藏容纳罪过缺失。
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
详细解释

纳污含垢

nà wū hán gòu

成语解释:纳:接受;垢:污秽。包藏容纳污秽的东西。
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川泽纳污,山薮藏疾,瑾瑜匿瑕,国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”

详细解释

裒多益寡

póu duō yì guǎ

成语解释:裒:减少;:增补。拿多余的一方,增加给缺少的一方。比喻多接受别人的意见,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
成语出处:《周易 谦》:“君子以裒多益寡,称物平施。”

详细解释

徘徊不定

pái huái bù dìng

成语解释:在难于接受的或同样紧迫的两者之间作出抉择时为难犹豫。

成语出处:李云德《沸腾的群山》:“严浩目前是在十字路口,毫无主意地转游,何去何从徘徊不定。”

详细解释

曲高和寡

qǔ gāo hè guǎ

成语解释:曲:乐曲。高:高雅。和:和谐地跟着唱。寡:少。乐曲的格调越高;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。原比喻知音难觅。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、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;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战国 楚 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详细解释

谦让未遑

qiān ràng wèi huáng

成语解释:遑:闲暇。谦让都来不及。指不好意思接受别人的推崇。

成语出处:《汉书·贾谊传》:“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,天下和洽,宜当改正朔,易服色制度,定官名,兴礼乐。乃草具其仪法,色上黄,数用五,为官名悉更,奏之。文帝谦让未皇(遑)也。”

详细解释

深闭固拒

shēn bì gù jù

成语解释:形容坚决不接受别人的意见。

成语出处:清 魏源《拟进呈<元史新编>序》:“以金匮石室进呈乙览之书而视同阴谋,深闭固拒。”

详细解释

四海承风

sì hǎi chéng fēng

成语解释:指全国都接受教化。

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 好生》:“舜之为君也,其政好生而恶杀,……化若四时而变物也。是以四海承风。”

详细解释

拭面容言

shì miàn róng yán

成语解释:拭:擦;拭面: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;容言:听取别人意见。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,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。
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四十五回:“妇人轻丧武夫功,先轸当时怒气冲,拭面容言无愠意,方知嗣伯属襄公。”

详细解释

水泼不进

shuǐ pō bù jìn

成语解释:形容十分严密。比喻一个人不接受意见或者一个单位拒绝和外界来往

成语出处:清·唐芸洲《七剑十三侠》第16回:“说着运动双戟,正是战锋如刺,水泼不进。”

详细解释

束手就擒

shù shǒu jiù qín

成语解释:束:捆;绑;就:接受。捆起手来让人捉住。指毫不抵抗;乖乖地让人捉住。

成语出处:《宋史 苻彦卿传》:“与其束手就擒,曷若死战,然未必死。”

详细解释

舍身图报

shě shēn tú bào

成语解释:舍:放弃;报:报答。接受了别人的大恩惠,牺牲生命也要报答。

成语出处:明·无名氏《鸣凤记·物公劾奸》:“剩此微躯,皆赖天恩庇;舍身图报,如何敢埈巡回避。”

详细解释

讨价还价

tǎo jià huán jià

成语解释:卖主要价高;买主给价低;双方要反复争议。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;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。
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:“三巧问了他讨价还价,便道:‘真个亏你些儿。’”

详细解释

贪赃枉法

tān zāng wǎng fǎ

成语解释:贪赃:官吏接受贿赂;枉法:歪曲和违背法律。指贪污受贿;违法乱纪。
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:“谁想那两个到的陈州,贪赃坏法,饮酒非为。”

详细解释

闻过则喜

wén guò zé xǐ

成语解释:听到有人批评自己的过失;就心里高兴。形容虚心接受批评意见。过:过失、错误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子路,人告之以有过则喜。”

详细解释

小朝廷

xiǎo cháo tíng

成语解释:朝廷:君主接受朝见和处理政事的地方,也指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统治机构或君主的代称。指处于偏安局面、狭小范围的中央政权。

成语出处:宋·胡铨《戊午上高宗封事》:“臣有赴东海而死耳。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?”

详细解释

先入为主

xiān rù wéi zhǔ

成语解释: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;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;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;就不容易接受。
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覆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

详细解释

先入之见

xiān rù zhī jiàn

成语解释:指在对某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前就形成或接受的看法。指成见。
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息夫躬传》:“唯陛下观览古戒,反覆参考,无以先入之语为主。”

详细解释

相为表里

xiāng wéi biǎo lǐ

成语解释:表里:指内外。甲为乙的外表,乙为甲的内里。比喻互相依存,互相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荀彧传》:“彼惩往年之败,将惧而结亲,相为表里。”

详细解释

心胸开阔

xīn xiōng kāi kuò

成语解释:心胸:思想,气量。思想坦率接受力强,并非小心眼,心智并不狭窄。

成语出处:宋·朱熹《答吕子约》:“便自胸次开阔,黑白分明。”

详细解释

延颈就缚

yán jǐng jiù fù

成语解释:延:伸;就:接受;缚:捆绑。伸出脖子来让人捉住。指毫不抵抗,乖乖地让人捉住。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55回:“今者朝廷遣将军前来收捕,本合延颈就缚。但恐不能存命,因此负罪交锋,误犯虎威,敢乞恕罪。”

详细解释

雅俗共赏

yǎ sú gòng shǎng

成语解释:雅俗:文雅和粗俗。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“雅人”;把没文化的人称“俗人”;赏:欣赏。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。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;能为各种人所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明 孙仁儒《东郭记 绵驹》:“闻得有绵驹善歌,雅俗共赏。”

详细解释

应天从物

yìng tiān cóng wù

成语解释:应:接受。适应天命,顺从人心。

成语出处:《周书·武帝纪》:“朕应天从物,伐罪吊民,一鼓而荡平阳,再举而摧劲敌。”

详细解释

一误再误

yī wù zài wù

成语解释:一次错了;二次又错。形容不接受教训;屡犯错误。

成语出处:《宋史 魏王廷美传》:“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。普曰:‘太祖已误,陛下岂容再误耶?’”

详细解释

一意孤行

yī yì gū xíng

成语解释:不接受人家的劝告;顽固地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去做(行:行动;做)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酷吏列传》:“禹为人廉倨。为吏以来,舍无食客。公卿相造请禹,禹终不报谢,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,孤立行一意而已。”

详细解释

再蹈覆辙

zài dǎo fù zhé

成语解释:再:重复;蹈:踩、踏;辙:车迹、道路。重复走翻车的道路,指不接受教训。
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抱箭集·第二辑·曼陀罗华》:“这也是一种经验呢,我们都是年青人,将来还有生育的机会,我们可以不再蹈覆辙了。”

详细解释

照单全收

zhào dān quán shōu

成语解释:指按照礼单的数目全部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清·惜阴堂主人《二度梅》第六回:“俗语说得好:‘人情不在厚薄’,看老夫的情面,不要与他较量,照单全收了罢。”

详细解释

子罕辞宝

zǐ hǎn cí bǎo

成语解释:比喻拒绝接受别人的珍贵物品

成语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襄公15年》:“宋人得玉,献诸司城子罕,子罕弗收。献玉者曰:……子罕曰:‘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,不若人有其宝。’”

详细解释

招权纳贿

zhāo quán nà huì

成语解释:招权:弄权,揽权;纳贿:接受贿赂。抓权力,受贿赂。

成语出处:宋 叶绍翁《四朝闻见录 臣寮雷孝友上言》:“遂招权纳贿,其门如市。”

详细解释

在所不辞

zài suǒ bù cí

成语解释:辞:推辞。表示全部接受;决不推辞。

成语出处:邹韬奋《经历》:“只须能尽我的微薄的力量,推进或促成这个主张的实现,任何个人的艰险,是在所不辞的。”

详细解释

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

zhī wú bù yán,yán wú bù tīng

成语解释:说的人,凡是知道的无不说出,听的人,没有一句话不接受。

成语出处: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49回:“此时素臣正在得君,真个知无不言,言无不听。旬月之内,把在京在外贪官污吏参劾殆尽。”

详细解释

成语首拼